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·德里斯科尔最近在一档播客节目中发表了一番让人不解的言论。他表示,虽然中国在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走在前列,在经济转化效率、创新能力和专利数量上也有显著优势,但他认为,在战场上,技术未必能一直奏效。反而深圳十大配资公司,士兵的战术素养才是制胜的关键。换句话说,他暗示即便中国的武器装备再先进,一旦失去技术支持,美国士兵靠“肉搏”也能打赢。
这番话听起来颇为耐人寻味,因为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将中国视为“技术威胁”,并大力推进技术竞争。如今却突然转口风,说“拼人力”。这一转变,背后究竟有何意图呢?是偶然的言辞,还是有更深的战略考量?
实际上,中国国防部长董军在北京香山论坛上曾明确表示,中国军队是和平之师,军力的增强是为了加强对战争的威慑,而不是为了与他国对抗。从这一角度来看,德里斯科尔的话更像是在刻意营造一种“美军依然有退路”的假象,试图降低外界对其技术短板的关注。
展开剩余76%但是,美国军方的实际举措却与这种言论相矛盾。今年5月,美军宣布取消“灰鹰”无人机项目,称其已经过时,无法满足现代战场需求。与此同时,美军启动了“人机混合小队”计划,目标是在2026年前实现自主机器人和无人机群的作战单元整合。换句话说,美军正在积极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,急于将技术与作战人员结合起来。
更令人关注的是,美军在预算上的调整。德里斯科尔领导下,美军削减了480亿美元的非必要开支,这些资金没有被浪费,而是投入到反无人机系统、量子计算、神经连接等前沿技术领域。同时,美军还设立了7.5亿美元的基金,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军事技术研发。如果美军真如德里斯科尔所说“不拼科技”,那为何要在这些尖端技术上投入如此巨额资金?
此外,美军近期的人才储备也引人注意。9月,美军成立了“人才审查小组”,计划优先保留无人机操作、自主作战系统维护等技术性岗位的人员。如果“人力”真的比技术更重要,为什么美军还要如此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储备?
从这些行动来看,很明显,美军依然把“技术主导战场”作为核心战略。德里斯科尔所谓的“人力制胜”言论,与美军的实际做法明显不符。
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态呢?这可能与美军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战略布局有关。最新数据显示,美国适龄青年中,只有23%符合入伍标准,40%以上的青年存在肥胖问题,毒品滥用也是一个严重隐患。更糟糕的是,从2022到2024年,美国陆军的征兵缺口累计达20%。即使2025年通过放宽学历要求勉强完成目标,士兵的训练合格率也比去年下降了5%。在这种情况下,强调“士兵素质优势”显然是为了鼓舞士气,并向国会争取更多的预算支持。
而且,美军也面临着亚太地区的军事压力。根据美国国防部的一份备忘录,中国被视为“唯一的步调威胁”,美军计划减少欧洲驻军,集中资源应对中国威胁。为此,必须在技术方面作出更多努力,而“吹捧人力优势”则是为了弱化对技术的焦虑,尤其是在美国的盟友中制造一种“即使技术落后,美国依然有足够的人力优势”的印象,从而保持联盟的稳定。
更为关键的是,德里斯科尔的“肉搏论”与现代战争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。即使是低成本的无人机蜂群,也能在战场上摧毁大量坦克。士兵与技术装备的协同作战,决定了谁能在战场上占据主动权。美军在红海遇到胡塞武装无人机袭击时,虽然兵力不小,但由于缺乏技术保障,他们束手无策,这足以证明技术的关键性。
中国的军事发展也在不断推进,最近的阅兵展示了ZTZ-100坦克、载弹2吨的攻击-11隐身无人机,以及延迟小于0.5秒的“天算”指挥系统。这些装备表明,解放军的陆军早已完成了“信息化 智能化”转型,作战模式已不再是单纯依靠人数堆砌。现代战争的核心,不是单一装备或单一因素的对抗,而是综合技术体系的较量。
总之,德里斯科尔关于“肉搏能赢”的言论,根本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。美军想通过这种言辞转移视线,掩盖在技术、兵员质量等方面的短板,实则暴露了他们对现代战争的理解已经滞后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鑫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